世纪明德江苏宿迁研学旅行展台:怎样落地实践时代的研学教育

发表于2018-06-06 分类:资讯 来源:江苏在线

  自2012年以来,江苏省作为研学旅行第一批试点省份,积极推进研学旅行组织开展及研学教育的落地实施,不断促进素质教育在中国的最终实现。来自江苏南京、宿迁、苏州、南通、仪征等地的中小学生们参与了世纪明德系列深度研学旅行,在“行走的课堂”中游天下大美,析万物之理。

  据了解,系列活动由国内知名研学教育机构、新三板挂牌企业世纪明德依照《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等政策要求,根据宿迁不同学校的校情、学情、可持续发展的育人需求综合设计,以行前、行中、行后的贯通式培养,主题任务制、线上线下实践课堂、成果展示的创新式活动,不断深化校内校外教育的有机融合,旨在培养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与关键能力,追求学生体验、参与及成长。

  世纪明德始终坚持:研学教育的闭环逻辑构建是研学产品设计、课程研发及过程实施的最基本也是最核心的要求。“闭环”呈金字塔状,体现在三个层面:顶端为研学教育理论构建闭环,含理论框架,教育目标,研学规划;中间层为研学教育课程研发构建闭环,含课程目标确认、产品定制设计、实践课程研究(行前课程,行中实践,行后评估);底层为研学教育实施构建闭环,含最初一公里(出发说明)、研学实践(过程执行)、最后一公里(评估总结)。

  “从习以为常司空见惯屡见不鲜的家乡,到丰富多彩日新月异天空海阔的世界。谁说学习只在学校?我说,最好的课堂在路上。六朝古都,是帝王的门户,如今我能站在这儿感受科技发展的迅速。博物院内有着千百年前的文物,一个个无声诉说着一段历史;曾经的洋场十里如今已成繁华之都,经济文化创意的无限空间令人遐想万千;外滩处,耸立着东方明珠,还有一个卡通明星,名字叫做米老鼠。”来自江苏宿迁市钟吾国际学校的营员参与“明德杯?最好的课堂在路上”征文大赛时写道。

  江苏仪征市第三中学的殷楚仪营员研学北京时,在明德在线APP上发帖:

  “下车,行至关下,居庸关的牌匾在日光下泛着古铜色的光,显得古老而平和。抬头远眺,青灰的城墙蜿蜒向远方,青色的墙,绿褐的大地犹如融为一体,长城仿佛早已嵌入那片土地久远且坎坷的记忆。

  我攀上石阶,略显蹒跚地前行,一路上满是紧砌的砖墙和陡峭的石阶,驻足于一平台上,俯瞰大地。凛冽寒风中,一地草屑猛地扬起,又快速在不远处落下,卑微却满怀希冀的祈盼着来年的重生,枯枝抖动,萧瑟的等待绿叶轮回。冥冥中,一曲生命与传承的颂歌仿佛唱响……又一阵风卷起,吹起层灰,露出了那段遥远的记忆。

  一阵铿锵声传来,只见一列列士兵小跑而来,沉重的盔甲随着他们的步伐起伏,刚毅瘦削的面孔上不含太多情绪,汗水滑下他们麦色的肌肤,浸润了冷硬的鬓角。行军仍在继续,黑压压的军队漫过长城,意气风发而信心满满地踏上了征途。再次扭转年轮,倘若那批士兵早已奔赴战场,他们中或许大部分已身死边疆,活下的或许也负伤累累。?大漠残阳,边塞孤蓬,周围无城池,亦无人烟,唯剩枯色的黄沙漫天,冷箭落地的哀鸣成为了这场战争最后的声音。血汩汩流淌,汇聚着,在黄沙上,血色蔓延,像极了一条暗红的绸带,妖冶极了,却也诡异极了。突然,一阵凄惨的鸟鸣袭来,地上颓废的人猛的抬起了头颅,惊恐地望向上空,明亮的眼眸中溢满惶恐,眼角逐渐被浸湿,炯炯的眸光恍然变的涣散且空洞,他又随即低下头,用染血的双手捂着脸,无力的抽噎着。此时我想,他应当明白了自己与那高高城墙上立下的鸿鹄之志与轻易许下的诺言是多么可笑而遥遥无期,但我亦觉得,如若他活了下来,他将成为一位勇猛的战士,刀光剑影的磨砺,同伴血流成河的刺激打磨了他的棱角,激起了他对生命的渴望,沸腾了他的热血,长城内外的誓言,生与死的抉择足以为他塑造一条决战之路。倏然,黄沙飞起,又层层叠叠地落下,掩盖了尸骨,掩盖了血河,掩盖了战场,掩盖了生命的痕迹…… 我缓过神来,懵懂地看着来来往往的人们,他们或一脸正气或虔诚且庄重或乐观或忧郁,举手投足间皆具曾经士兵们的气韵。我忽然笑了,笑我们竟与前人如此相似,无论血脉,无论举止风情,我们都与他们如此的相似,或者说,我们就是他们,他们就是我们。他们不远万里翻越城墙,行至边塞,历经磨砺,穿越生死,终换得成长,我们诚心至此,面对险关迎难而上,终一览江山之华,通晓古人之志。我们皆过长城,长城是我们共同的路,我们于此感受,历练,将路途变为自己人生的课堂,课堂衍生出不同的成长,愿我们通往远方的路上,成长同行。”

  “教育不是把桶灌满,而是将火点燃”,世纪明德始终秉承“让每个孩子至少有一次研

  学经历”这一使命,致力于做青少年的阳光伙伴,通过研学旅行影响孩子,通过在线影响家庭,通过师训影响教师,通过论坛影响学校,通过办学校、建营地影响城市,通过教育扶贫影响社会,通过新青年影响时代。同时依托“研学教育共同体“、“研学智库”、“千导计划”、研学课程设计大赛等,通过区域交流、课题研究、落地推介、教材编写、研学导师专职培训、项目孵化等多种形式,推动研学教育深发展,为整个素质教育领域建立塑造一种标准,一种理想。



回到顶部